一年前,张虎还在为每月三四千元收入的卡车司机工作发愁。现在,40多岁的他成功入职贵州兴义一家矿产公司,担任无人机操作员。
这份新工作,月收入最高时能达到1.5万元。
7月17日,说起曾经打零工的经历,张虎的声音很平静,像在讲述一件别人的事。“当时也找不到更好的工作。”一年前,张虎的生活陷入困境,他很彷徨。
当时,一场产业变革正在酝酿。2024年3月,“低空经济”首次写入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。随后,贵州出台了《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(2025-2027年)》,并明确支持安顺等地布局发展低空产业。安顺市镇宁自治县迅速抓住了这个风口,决心“向天空要发展”。
然而,张虎并不知道这些宏观决策,他却在镇宁自治县的人社网站上看到了一则改变命运的公告:县里举办无人机培训班,可免费学习无人机。
“看到免费的,反而有点犹豫。”张虎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报了名。“哪个晓得,一去是个大惊喜!学费全免,还包食宿。”
展开剩余65%张虎使用的无人机
“15天的培训强度很大,老师很认真,先是理论教学,然后实际操作,针对不同环境下的操作,老师还会手把手教。”
“老师专门带我们到丘陵、树多的地方去飞。”张虎至今对这个细节印象深刻,“老师说,你们以后干活,不可能总在平地上。”
学习过程中,张虎没想到,自己会因上课走神吃了“大亏”。“有些细节当时没注意听,实际操作时就出了问题,只好厚着脸皮打电话再请教老师。”张虎一边笑一边回忆。
镇宁“飞手”培训基地
这次经历让他彻底明白:“技术方面的东西,一点都虚不得。”
“虚不得”很快兑现了价值。培训结束后,张虎顺利考取无人机驾驶员相关证书,在了解到当地一家矿产公司缺“飞手”后,他去试了试。“我按照所学知识操作一番后,公司领导很认可,很快就录用我了。”张虎的工作任务是:操控大型无人机进行矿山勘探采样以及无人机维护。
从卡车的方向盘到无人机的遥控器,张虎的“跃迁”并非孤例。
在镇宁,一个由无人机构建的产业生态圈正在快速形成。张虎在培训班同期毕业的学员,有的去了蜂糖李种植合作社,用无人机吊运“李子中的爱马仕”;有的去了光伏电站,吊运光伏板,助力清洁能源建设;还有人从事县里蔬菜种植的植保维护。
张虎使用的无人机
“社会发展太快了,机器都在取代人。”张虎的语速稍微加快了些,“如果不继续学习技能充实自己,以后工作会很难。”
“以前在外打工,吃喝下来剩不了几个钱。”张虎说,“现在能在家门口靠自己的技术养活自己,感觉真好。”
对张虎而言,“低空经济”这个词或许太大,但他清楚地知道,“飞手”这个身份,让他在44岁这年,重新找到了踏实挣钱、安心回家的路。(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潇 彭杨)
发布于:北京市民信配资-炒股配资开户网-配资操盘股票-线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