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1799年,统治中国长达六十年之久,后又以太上皇身份继续执掌朝政数载的乾隆皇帝,在\"康乾盛世\"的辉煌余晖中驾崩。这位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政时间最长的帝王,终于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。而刚刚摆脱傀儡地位、正式掌握实权的嘉庆皇帝,在登基后立即采取了一项震惊朝野的行动——查办其父最宠信的权臣和珅。
在民间流传甚广的说法中,和珅被抄家时查获的财产高达八亿两白银之巨。若此数字属实,这笔财富相当于清政府近十年的财政收入总和。然而,根据官方史料记载,和珅被公开查抄的财产仅有数百万两。熟悉清代历史的研究者都清楚,虽然和珅被冠以\"清朝第一贪官\"的称号,但他实际上更多是乾隆皇帝敛财的白手套,其搜刮的巨额财富大部分都流入了乾隆的私库。值得注意的是,在查抄过程中,办案人员发现和珅名下竟拥有七十余间当铺和四十多家银号,这些产业在清代金融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。
展开剩余71%这些金融机构都经营着一项古老而普遍的金融业务——借贷。借贷行为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,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时期。据《左传》记载,当时不仅平民百姓会借贷度日,就连贵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也曾因财政困难而举债。史书中有周赧王\"债台高筑\"的典故,生动描述了周王室因无力偿还债务而被债主围困的窘境。
在理想状态下,合理的借贷本应是解决短期资金周转的有效手段,国家层面的信贷政策更能促进经济发展。然而在古代法制不健全的社会中,这种本意为救急的金融活动,往往异化为高利贷者盘剥百姓的工具。为维护社会稳定,历代王朝都试图对民间借贷进行规范,如限制利率上限、禁止利滚利等。但古代社会以人治为主,皇帝诏令和官员意志往往凌驾于法律之上,这些规定通常只能约束普通百姓,对权贵阶层的放贷行为几乎不起作用。
清朝立国后,虽在《大清律例》中明确规定:民间借贷年利率不得超过36%,且利息总额不得超过本金。但这些条文与历代王朝一样形同虚设,权贵们依然我行我素。\"九出十三归\"(实际借出九两,要求偿还十三两)、\"驴打滚\"等高利贷形式在民间大行其道。那么,为何人们仍要借如此不合理的高利贷呢?
借贷者主要分为三类:首先是靠天吃饭的农民,遭遇天灾人祸时,既要缴纳赋税又要筹措来年生产资金,不得不借;其次是商人群体,为抓住商机或扩大经营而融资;最后是新任官员,需要筹措上任盘缠和打点上司的经费。在缺乏正规金融机构的古代社会,借贷几乎是获取资金的唯一途径。
据史料记载,乾隆年间仅北京城内的当铺就有数百家,而晋商在山西老家的票号更达四千余处。这些金融机构虽然提供了融资便利,但过高的利率(年息最高可达150%)却成为压垮百姓的沉重负担。为何清政府对此视而不见?《红楼梦》中王熙凤放贷的情节并非虚构,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曾经营当铺。康熙皇帝对此心知肚明,但因连年用兵、官员俸禄微薄,只得默许官员借贷甚至贪污。
在这种环境下,放贷成为最赚钱的投资方式。到乾隆时期,连皇帝本人也通过内务府参与放贷牟利。和珅名下的金融机构,其真正主人很可能是乾隆皇帝本人。这种畸形的金融生态导致社会财富向上层集中,底层民众苦不堪言。当权贵们都沉迷于金融投机时,谁还愿意投资实业?这或许就是清朝工业化难以启动的深层原因之一,即便没有闭关锁国政策,实体经济也难有发展空间。
发布于:天津市民信配资-炒股配资开户网-配资操盘股票-线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